催眠還是諮商?該選哪一個

催眠跟諮商的不同

催眠不是醫療行為

心理諮商屬於醫療行為,只有通過國家考試的心理師才能執行。在台灣,催眠不屬於醫療行為,執行催眠也不需要相關執照。任何人都可以在參加坊間的催眠訓練班之後,學會催眠的技術。因此,催眠跟諮商在法規層面上,就有很明顯的不同。

兩者都可以幫助自我探索

催眠是一種放慢腦波的方法,讓當事人能夠在清醒的狀態下,鬆開意識的防備,探索壓抑在潛意識裡的議題。而諮商則會根據不同的理論學派,用不同的角度剖析心理困擾,並陪伴當事人梳理與調整心理狀態。簡單來說,兩者都可以用來幫助自我探索、調適心理狀態,只是採取的策略、方法,及背後的理論基礎不同。

催眠跟諮商,就像是保健食品與藥物之間的關係

保健食品跟藥物都可以調節身體機能,但兩者最大的不同是「有無療效」。催眠,不是醫療行為,自然不能宣稱療效。但作為精神醫療界的保健食品,催眠跟諮商一樣可以幫助我們自我探索、了解自己!

該選催眠還是諮商?

心理困擾明顯影響生活一個月以上時

如果你的情緒困擾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,像是工作、讀書、家庭、感情等等,而且影響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。這個情況建議先求診身心科或心理諮商,透過藥物與諮商來維持身心的平衡。

因突發狀況而難以調適心情時

任何人可能都會遇到低潮期,或是突然遇到什麼事情而受到打擊。這種時候,我們可能都還可以維持日常生活,正常上下班、和朋友出門等等。但這種低潮、迷惘的感受,卻也不斷的在腦中盤旋。有些人能清楚感覺到自己當下煩悶的原因,但也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發生什麼事。此時,接受催眠可以幫助你了解內心發生了什麼事,讓你可以親自終結這段煩悶的低潮期。

依據生活狀況來選擇催眠或諮商

總結以上,建議大家可以用生活狀況來判斷要選擇催眠還是諮商。如果生活都還可以正常運作,只是心情悶悶的、沒動力,那催眠就能夠很有效的幫助到你。如果生活已經出現問題,那會建議尋求諮商。


催眠採完全預約制,請提前預約

恕不接受當日預約


可以同時接受催眠與諮商嗎?

不建議同時接受長期催眠與諮商

每個助人工作者,不管是心理師或催眠師,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與背景。針對你的心理困擾會有不同的見解,因此討論的方法、面向也可能不一樣。在你已經很低潮或是很苦惱的時候,如果兩個老師說的不一樣,其實是會增加你的心理負擔的。如果你希望密集討論心理的議題,那會建議你與心理師/催眠師討論見面的頻率,而不建議同時長期諮商與催眠。

長期諮商遇到瓶頸,可考慮做單次催眠

如果你在穩定服藥三個月,或穩定諮商6次以上,發現成效不如預期,沒有主觀感受到成效,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進行催眠。在諮商遇到瓶頸時,接受單次的催眠,可以讓你把催眠的體悟帶回去與醫生、心理師討論,帶來加成的效果,讓催眠為你帶來幫助!

就有點像是卡關一樣,你和心理師隊友已經共同合作了許久,突破了很多關卡。但眼前這關討論了很久,始終沒有進展。這時候可以接受催眠,像是尋求另一個專家的客觀意見一樣,幫助你們發現諮商的盲點,再次推動諮商的進展與療效。


依照催眠目的,分為兩種催眠方法

點擊了解語曦老師的催眠作法

延伸閱讀



發文作者

輔大臨床心理所碩士畢業,美國NGH與AAH兩大催眠師協會認證。結合催眠與心理學知識,釐清內心的衝突、矛盾與猶豫。透過潛意識的直覺,找到面對生活的全新方法!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